23种设计模式-状态模式


23种设计模式-状态模式

概述

对有状态的对象,把复杂的判断逻辑提取到不同的状态对象中,允许状态对象在其内部状态发生改变时改变其行为

结构

状态模式包含以下角色:

  • 环境(Context)角色:也称上下文,它定义了客户程序需要的接口,维护一个当前状态,并将与状态相关的操作委托给当前状态对象来处理。
  • 抽象(State)角色:定义一个接口,用以封装环境对象中的特定状态所对应的行为。
  • 具体状态角色:实现抽象状态对应的行为。

优缺点

  • 优点
    • 将所有与某个状态有关的行为放到一个类中,并且可以方便地增加新的状态,只需要改变对象状态即可改变对象的行为。
    • 允许状态转换逻辑与状态对象合成一体,而不是某一个巨大的条件语句块。
  • 缺点
    • 状态模式的使用必然会增加系统类和对象的个数。
    • 状态模式的结构与实现都较为复杂,如果使用不当将导致程序结构的代码混乱。
    • 状态模式对开闭原则的支持并不太好。

使用场景

当一个对象的行为取决于它的状态,并且它必须在运行时根据状态改编它的行为时,就可以考虑使用状态模式。
一个操作中含有庞大的分支结构,并且这些分支决定于对象的状态时。


文章作者: 我若为侠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均采用 CC BY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我若为侠 !
 上一篇
23种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
23种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概述观察者模式又被称为 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它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某一主题对象。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变化时,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使他们能够自动更新
下一篇 
23种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23种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23种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概述责任链模式又名职责链模式,为了避免请求发送者与多个请求处理者耦合在一起,将所有的请求的处理者通过前一对象记住其下一个对象的引用而连成一条链。当有请求发生时,可将请求沿着这条链传递,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位置。 结构责
  目录